当前位置: 我的钢铁网  >  能源  >  天然气  >  热点聚焦 > 正文

[液化天然气]:能耗双控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保持稳定发展

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的通知,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实质性制度方针。

能耗双控”,是指既控制能源消耗强度(也称单位GDP能耗,能源在创造经济产值时的利用效率),也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能耗双控”,目的是节约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绿色发展水平。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方案》

通知规定:“坚持节约优先、 效率优先,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倒逼转方式、调结构,引导各地 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适当 增加管理弹性,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合理用能。”为完成能耗双控,多地采取限电限产等举措。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起过渡作用。

隆众解读,方案中将能耗强度降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这是必须完成的底线;将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工作推进的引导性指标,给予各地政府弹性空间。通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完成。

对天然气市场而言,这是一场持久战,作为化石能源中比较清洁的低碳能源来说,天然气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在未来5年、10年内利好天然气下游发展,但是在碳达峰完成后,碳中和过程中,相比相比于可再生资源,天然气替代性将逐步减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夯实国内产量基础,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

从上述政策中可以看出,在2035年远景中对天然气的要求主要是稳产增产,对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能源产品来说,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障国内天然气稳定供应,保障能源安全是一要素。

image.png

能耗双控是鼓励地方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具体来说是由传统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移的一场大变革。

适度发展天然气,加速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减量和替代。2020年一次能源占比为58.3%,天然气占比8.3%,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15.9%。在保持石油消费占比稳定的情况下,到2025年煤炭目标控制在51%,天然气目标达到10%,可再生能源目标达到20%上下。为实现这些目标,十四五期间煤炭比重需要降低7个百分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需要提高2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

可再生能源面临储能问题,短期技术面难以攻克,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中的清洁能源,在实现能源转型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据专业数据显示,能源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2019年电力碳排放42.27亿吨,占全社会排放总量的4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

类型

发电装机容量(亿千瓦时)

占比

煤电

10.8

49.07%

气电

0.98

4.45%

核电

0.5

2.40%

风电(并网)

2.82

12.79%

太阳能发电(并网)

2.53

11.52%

水电

3.7

16.82%

其他

0.65

2.95%

《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20》指出:受天然气价格机制、供应不确定等因素影响,短期内我国天然气发电将以调峰为主,保障沿海地区高峰时段用电。预计未来三年我国新增气电3000万千瓦左右,增量重点布局在西气东输沿线地区以及价格承受力较高、气源较为充实的中东部沿海地区。

同时,为刺激可再生能源发电,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考核。

综上所述,在未来很长一短时间内,基于我们“富煤、缺气、贫油”的能源供应格局,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煤炭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压舱石,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初期需求旺盛,后期可再生资源发展后,天然气仅依赖经济性发展逐步平稳,甚至可能被替代。当然,能源结构调整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


资讯编辑:孙阳 0533-7026375
资讯监督:王皓浩 0533-7026379
资讯投诉:李倩 0533-7026993